close

食物風味的由來(彭興隆)

 

    我個人認為食物的風味有兩個來源:

 

一、為有機質:主要是胺基酸,它是合成蛋白質的基本物質。

 

        人體能消化吸收利用的胺基酸只有二十種,其中有九種是人體必需要的胺基酸是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必須從膳食中補充的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EAA)。

 

    我們一般購買使用的陳味物質,味精、雞精、高湯塊…等,均是由化學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對我們而言,它們均是味道鮮甜的垃圾,由於它們的吸水性強,若吃多了會覺得口乾舌燥,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所以,儘量避免食用;反而要使用真正的陳味物質,如魚骨頭、雞架子、香菇、黑豆豆釀醬油…等天然的陳味物質,它們不但味道真正的鮮甜,而且它們的營養成分是我們能吸收利用的,最重要的是它們不會造成我們身體的負擔。

 

二、為無機物:鈣、鉀、鎂、鈉…等礦物質與76種人體必須微量元素(雖然它的需要十分微量,但不可或缺)。

         

    我們吃的食物除了含有我們必須的有機質營養成分以外,同時也包含許多上述的無機成分,而且我做了一個實驗——那就是,將富含鈣質的一些食物,如龍蝦殼、蛋殼、珍珠貝殼、海螵蛸、九孔殼、珊瑚、蛤蠣,用攝氏1000℃以上的溫度鍛燒,理論上若只有有機質有味道,而這些物質經過高溫鍛燒,有機質已經蕩然無存了,上述所有的物質應該都一樣完全沒有味道才對。事實不然,將它們分別溶於水中,不但有不同的味道,而且其能量對我們不同的內臟、器官,有好壞、強弱不同的影響。

 

  再者,不同產地的食鹽(氯化鈉),不同的乾燥方法(日曬、逆滲透、材火煮、瓦斯煮),如一般日曬鹽、岩鹽、玫瑰鹽、精鹽(含碘)、南極海鹽、深層海水海鹽、低鈉鹽(含氯化鉀),各有不同的風味與能量。

 

  另外。關於蔬果。有些專家認為慣行農法種植出來的與有機農法種植出來的蔬果,除了慣行農法有使用除草劑與農藥以外,這二者在營養上並無多大差異。若果真如此,為何這二者的風味有很大的差異,我以為是它們所含的無機成分的有無與多寡所造成的。因此它們的能量也有很大的差異,你若找回你的氣感,只要將它們放在手上,就可以輕易的分辨;否則,購買有機蔬果的人豈不成了冤大頭了嗎?

 

  76種人體必須微量元素要如何補充呢?如果你是長期食用有機蔬果那還好;否則我建議你食用深層海水鹽滷,雖然它單價很高,但是它使用量很少(每一公升的水只須添加五滴的鹽滷),或者購買台鹽通宵廠的一般鹽滷(150元/4公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能量
    全站熱搜

    pong26214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